長安城內反對王允的聲音越來越大,文武官員一致贊同劉和的停戰意見,就連呂布和馬日磾等人都公開跟王允叫板,而王允最為信賴的部下皇甫嵩又跟趙雲攪合到一起,這讓王允徹底有種被架空了的趕腳。
王允能夠掌控朝局,在于長安城內文武官員的支持,實際上他手下并沒有多少兵馬,如今呂布和馬日磾等人不再力挺于他,劉和又在城外大造輿論聲勢,所以王允的日子很不好過。
呂布當初就曾力勸王允善待董卓遺留下的那些部将,不要無限的“上綱上線”,非要逼反十幾萬西涼大軍,結果王允根本不聽勸告,執意要處決李傕、郭汜、樊稠等人,還弄得天下皆知,不給自己留任何退路。
事實證明,呂布的判斷是對的,董卓留下來的這些部下真心不是省油的燈盞,他們一個比一個狠,這次差點就能要了王允的老命。
馬日磾當初也曾苦勸王允不要對老好人蔡邕下手,認為蔡邕這種被董卓威逼到長安挂職的大學士,實際上根本就沒有做過什麽壞事,不應該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結果王允也是不聽勸,執意要将蔡邕逼死,弄得長安城內許多士人對他意見很大。
老馬同志雖然是個好脾氣,可人家既然能在董卓手下混下來,那就說明也有過人的本事,不是王允想怎麽甩臉子都可以的。這不,馬日磾一旦發現劉和跟呂布對王允都有意見之後,立即就把腰杆挺起來了。
長安城內如今最風光的可能要數蔡家。原本那些逃走的奴仆和下人都返回了蔡府,原本還想上門鬧事的河東衛家更是連屁都不敢再放一個,原本門可羅雀的蔡府前門如今也是車水馬龍,熱鬧的不行。長安城內的不少人想巴結劉和,卻是根本見不到劉和的面,所以轉而求其次,都來向劉和的準岳父示好,展開了各種人情攻勢。
劉和雖然始終未曾露面,但他那些如狼似虎的手下已經幫他四處造勢和宣傳開了,這次若非大公子冒着巨大的危險獨自率軍前來救援,長安城內只怕是要血流漂杵,屍骨成山。實際上,劉和這些手下一點也沒有誇大其詞,歷史上李傕和郭汜攻破長安之後,可是殺掉了城內半數以上的人口,将所有反對派全都處決了一個幹淨。
長安城內現在有許多人都念劉和的好,對于劉和後續的擢升更是深信不疑,所以大家都願意提前跟蔡邕攀上幾分交情和關系。以劉和鍍金邊的皇室身份,再加上他手下那數萬兵馬,還有一個在幽州鎮守的太傅老爹,今後的發展勢頭絕對是不可限量。
王允在李傕和郭汜再度圍城的第三日,終于讓步,同意了劉和給李傕和郭汜開出的停戰條件,讓馬日磾親自出城,當衆宣讀了朝廷的特赦旨意,還有對西涼軍各部的安置命令。
事到如今,就算王允想要死守到底,呂布麾下并州系的那些将領也不肯答應,因為劉和的到來讓他們看到了和平解決長安危機的希望。歷史上李傕和郭汜圍攻長安的時候,可沒有一個叫做劉和的家夥,敢于率領兩萬大軍前來救援……
朝廷派大鴻胪周奂擔任傳旨的使者,手持聖旨和印信等物事,出城來見李傕和郭汜等人。李郭得知朝廷來了宣旨的使者,急忙擺好香案,以臣子的禮儀恭敬地迎接了周奂。
朝廷任命李傕為鎮北将軍,富平侯,位如上卿,戍守邊隘,讨伐四夷。李傕麾下可領兵五萬,今後常駐于左馮翊,不得朝廷命令,不可率軍靠近長安。
朝廷任命郭汜為鎮西将軍,昭武侯,位如上卿,戍守邊隘,讨伐四夷。郭汜麾下可領兵五萬,今後常駐于右扶風,同樣的不得朝廷命令,不可率軍靠近長安。
朝廷任命張濟為安北将軍,平陽侯,位在四鎮将軍之下一級,可領兵三萬,今後屯駐于北地郡境內;任命樊稠為安西将軍,萬年侯,可領兵三萬,今後屯駐于漢陽郡境內;任命王方為平西将軍,可領兵兩萬,今後屯駐于安定郡境內。
李傕和郭汜等人不僅得了朝廷的特赦,還個個封侯高升,頓時眉笑顏開,不再兵圍長安,立即各自領着麾下兵馬前往駐守之地上任,長安之危于是得解。
從李傕和郭汜兵圍長安之後一直沒有動作的段煨,成了王允拉攏的對象,他派周奂前去給段煨傳旨,封段煨為鎮東将軍、闅鄉侯,讓段煨将兵馬屯駐于京兆尹,今後護衛長安的安寧。
段煨這個家夥于是不費一兵一卒,得到了和李傕、郭汜相同的待遇,屬于典型的作壁上觀,漁翁得利。
因為劉和這次惹惱了王允,結果王允故意将劉和冷落到一邊,并不擢升劉和的職務,也不宣劉和進長安面見皇帝,想讓劉和吃個閉門羹。
劉和對于王允的反應毫不在意,他大張旗鼓地拿出皇帝去年給自己頒下的密旨說事,然後要求守城的呂布麾下将領打開城門讓自己的部隊入城護駕。
呂布對于劉和的到來十分警惕,當然不肯放劉和的大軍入城與自己争權奪利,所以嚴令手下大小将領務必死守城門,堅決不肯放劉和的部隊入城。
劉和本來也沒打算混進長安城內跟王允和呂布攪和,于是立即派人與馬日磾聯系,要求馬日磾派人将蔡邕和蔡琰父女一家人和蔡府中的藏書送出城外。
馬日磾于是直接做主,讓人将蔡府老少數十口和幾十車的書冊一起送了出來,同時還給劉和送上一份彩禮。
王允和呂布獲悉此事之後,并未阻攔,他們現在也不敢真的把劉和往死了得罪。
蔡府一家離開長安的時候,城中有許多大戶人家竟然也收拾好了行禮,跟随在蔡邕身後一起出城。他們聽說洛陽如今已經重新歸于朱儁的管理之下,所以打算随劉和一起返回洛陽居住,不想再呆在長安被李傕和郭汜這些軍閥們威脅。
現在戰事已經結束,當初被董卓從洛陽掠來的這些大戶想要東歸,王允和呂布也不能将他們強留下來,于是只好放行,眼睜睜地看着他們跟随在蔡家人的身後一起出城。
趙雲接到蔡家的車隊之後,立即率領麾下一萬多名士兵啓程,他們帶着堳塢內六成的財富和物資,帶着戰死兄弟的骸骨,帶着願意東歸洛陽的數萬百姓,一起浩浩蕩蕩地向潼關而來。
皇甫嵩最終還是選擇留在長安繼續支持王允,他将剩下的財富和物資一半上繳了空蕩蕩的國庫,另外一半則留在自己軍中充作軍資。
劉和最初是打算将小皇帝接到洛陽的,但他發現王允和呂布對自己很戒備,索性打消了這個吃力不讨好的念頭,在見到趙雲和徐榮帶回的部隊之後,毫不猶豫地率領所有兵馬一起向洛陽開進,将一座空蕩蕩的潼關留在了身後。
蔡氏父女是跟随趙雲一起行動的,他們在潼關之內終于見到了拯救蔡家的劉大公子,對于劉和後續的安排完全是言聽計從,一副不拿自己當外人的架勢。
劉和帶着三萬多人的大隊伍緩慢向洛陽前進,倒也不用擔心誰在半路上敢來打劫自己。雖然這次西進長安劉和損失了四千多名騎兵和兩千多申息軍步兵,但卻收獲了徐榮的真心投效,收獲了五千西涼步兵和四千多洛陽禁軍,還收獲了董卓辛苦積攢下來的六成財富物資。
除了這些看得見的收獲,劉和收獲最大的則是天下人心。毫無疑問的,劉和是這次化解長安危機的頭號功臣,但他卻事了拂衣去,毫不貪戀權位,更沒有挾兵逼迫朝廷,擺出了非常高的一個姿态。
據說,長樂宮中的小皇帝劉協聽說皇叔劉和被王允和呂布拒之長安城外之後,極為罕見地摔了不少東西,甚至出語質問王允等朝中大臣究竟安的是怎樣的心思!
實際上,劉和覺得自己這次來長安的結果比離開幽州時預測的要好上許多,簡直就是最好的結果。
以大漢王朝目前各地軍閥割據的形勢,中央朝廷這座空心化的腐朽建築,實在經不起任何的折騰。李傕和郭汜雖然是野心之輩,但他們同樣也是能力出衆之輩,如果一味地想着将他們以及他們率領的西涼士兵徹底消滅,不僅對于長安的局勢無益,實際上只會引起更大的混亂和麻煩。
長安的周邊并不安寧,在長安西面的隴右一帶是為禍日久的隴西羌人,在長安的西北方向是軍閥割據的馬騰和韓遂勢力,在長安的北方有不安分的南匈奴人和河西羌人,在長安的東北方向則是野心勃勃的袁紹部下,在緊鄰左馮翊的河東郡境內還有作亂的白波匪軍,在長安的東南方向還有虎視眈眈的袁術……
現在,朝廷安撫了李傕、郭汜、張濟、樊稠和段煨等統兵的将領,給他們升了官爵,分封了駐地,這些人就不用再為性命擔憂,今後為了守住所屬的領地,就會在長安周圍形成一道堅固的屏障,很好地守衛關中地區。
歷史上,李傕和郭汜掌控長安之後,就維持了關中四年的安穩,不僅打退了馬騰和韓遂的進攻,還平定了造反的羌人,可見這些軍閥其實也不是一點用處都沒有。
在劉和看來,漢人之間的內戰是最愚蠢的行為,大家有那份氣力,還不如好好收拾一下日益嚴峻的邊患,讓将士們把熱血抛灑在邊關,總強過死在無休止的內部争鬥之中。
劉和覺得玩弄政治的最高境界是制衡,而非把所有對手都整死,因為這世上永遠都不會缺少對手,你整掉一個的同時,可能又有好幾個已經站了出來。只有把對手也調動和利用起來,那樣的人才算得上真正的謀略家、政治家,才是真正的高瞻遠矚。
比如這一次,如果劉和一心想着如何幫王允除掉李傕和郭汜的話,不僅自己的實力會大大受損,而且就算老天眷顧讓他真的除掉了李傕和郭汜,到時候僅剩一點殘兵敗将的他,又該如何面對王允和呂布呢?
挾天子以令諸侯确實很吸引人,但前提是得有足夠的實力保證自己和天子的安全,以劉和如今缺少後援的艱難處境,他不趟這灘渾水顯然是最明智的決定。
王允和呂布守着奇貨可居的天子繼續留在長安,雖然看着大權在握,可他們頒布的命令真能出得了關中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