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雲從東門上打馬走出來時,已經将特制的高橋馬鞍和純鋼打制的雙腳馬镫卸掉,只是給戰馬挂上了普通的扁平鞍鞯和一只普通的左腳馬镫。
鞍鞯的形狀就像馱在馬背上的一件厚殼背心,是用多層牛皮縫制而成,在騎手臀部着鞍的位置處下陷一些,這樣可以使馭馬的騎手坐的舒适一些,同時增加了穩性。當然了,這種廣泛使用的鞍鞯,與劉和讓人經過反複試驗之後定型的高橋馬鞍相比,存在着絕對的差距,在給騎手提供的穩定度方面不是同一個水平。
除了鞍鞯,更加重要的就是雙腳馬镫了。漢末廣泛使用的是單腳上馬镫,其作用只是幫助騎手在上馬時方便一些,至于提供穩性方面就差了許多。
高橋馬鞍和雙腳馬镫兩樣結合起來,從橫截面上看就是一個等腰三角型,不僅相互之間可以起到固定的作用,而且可以給嵌在馬鞍凹槽部位的騎手提供非常大的幫助,使得騎手在馬背上作戰時,完全可以将持缰的一只手解放出來,變成雙手持刀、持長柄武器甚至是轉身拉弓向後射擊。
後世曾經橫掃歐亞大陸的流氓騎兵戰術“曼古歹”,便是建立在高橋鞍、雙腳蹬和蒙古弓三者配合的基礎上。若是沒有了前兩者作為輔助,騎手根本不敢轉身向後邊逃邊射,除非是那種特別優秀的個別人。
趙雲讓親衛将兩樣重要的馬具悄悄換成普通式樣,主要是出于保密的需要。高橋馬鞍和雙腳馬镫不是什麽劃時代的高科技産品,只是這個時代人們創造思維中的一個盲點而已,若是今日一戰他利用了這兩樣裝備大勝關羽和張飛,相信城外觀戰的公孫瓒士兵用不了多久就會發現其中奧秘,緊跟着就會大規模的進行仿制。
作為騎字營的總教頭,趙雲已經充分領教了高橋馬鞍和雙腳馬镫配合起來之後所能發揮的巨大作用。他非常認同劉和對于這兩樣裝具所下的“可以扭轉戰争局面、戰略性裝備”這個定義,所以在如何使用高橋馬鞍和馬镫方面格外的謹慎,不到關乎戰争勝負的關鍵時刻,他都不會讓高橋鞍和雙腳镫暴露在世人面前。
雖然少了高橋馬鞍和雙腳馬镫的輔助,但趙雲身上穿的是防護能力最強的純鋼铠,戰馬也披上了工匠們精心制做的護甲,所以他依然占據一定的優勢,對于此戰很有信心。
在趙雲的身後,太史慈身穿相同式樣的一件亮銀铠甲,手持一根樣式普通的長槍,騎着一匹白色的戰馬,僅看外形倒是像極了趙雲初來幽州時的扮相。
實際上,太史慈現在用的這身行頭,大部分都是趙雲提供的。當初劉和“偏心眼”,一次性的就贈送了趙雲兩套明光铠,其中一套外表塗上純黑色的生漆,一套保持明光铠本身的亮銀顏色,目的就是讓趙雲在白天和夜晚時可以換着使用。
明光铠在太陽照射時,可以反射出明亮刺眼的光線,對于穿戴者自身而言并無影響,卻可以幹擾對手的視線,可謂一項強大的“陰人”屬性。不過,穿着這種铠甲在夜裏進行偷襲,則非常容易成為守軍弓箭手的移動靶,所以劉和又給趙雲準備了一套塗了生漆的黑铠。
單就防護能力而言,明铠和黑甲其實完全一樣。
太史慈騎的這匹白馬,也是劉和從數萬匹戰馬中挑選出來專門配給趙雲的。趙雲雖然收服了大黑野馬,但這種野性十足的家夥上戰場拼命可以,平時每日騎乘卻是有些桀骜,因此需要另備數匹戰馬作為替代。
太史慈從遼東前來投奔的時間尚短,劉和還沒有來得及給他量身定做铠甲和武器,又因為他寸功未立,也不好立即就贈予他最上等的好馬,所以這次遇到關羽吃了大虧。
至于太史慈使用的那根長戟,昨日已經損毀被丢,一時之間也找不到十分趁手的長兵,只好将就着用了孫禮的兵器。
孫禮膂力很大,如今還處于力量增長期,他慣用的武器是兩把長柄斧頭,但卻不适用于馬上對戰,因此劉和特意讓人給他準備了一柄長刀和一杆長槍,随孫禮自己挑選和使用。
劉和讓工匠給孫禮打造的這柄長槍有講究,為了鍛煉孫禮的臂力,槍杆采用了純鋼打制而成,雖然有些短,卻是份量十足,用來鍛煉力氣絕對好使。孫禮平時就是用它騎在馬上練習刺殺之術,不過上了戰場之後卻是喜歡用長柄的斬馬刀。
孫禮的力氣用這根鐵槍有些吃力,但是換了太史慈卻正合适!太史慈使用的長兵器本來是長戟,但戟、矛、槍這三種前端帶刃的武器也有共通之處,像一些基本的動作,如:紮、挑、擋、撥、砸等,其實都差不多,所以太史慈拿在手上也能使用。
昨日太史慈的長戟被關羽一刀劈壞,今天他拿了這根鐵槍出來,肯定能讓關羽把長刀崩出幾個口子來……
趙雲身後除了跟着太史慈,另外還有五十名黑甲鐵騎随行,他們出城并非是要跟敵方上萬大軍進行血拼,而是作為接應兵力,保護敵方的将領銜尾追殺己方落敗的将領。
也就是說,萬一趙雲和太史慈有人落敗,那麽他們就要掩護趙雲和太史慈逃回城內。
這樣穩妥的布置,一點都不丢人。畢竟趙雲和太史慈不僅僅是兩員猛将,他們還是統兵的頭領,戰陣之前鬥将失敗雖然會影響士氣,但若是主将被俘或者被殺,那就不是有損士氣了,而是可能導致全軍渙散。
因為要在城下鬥将,發出挑戰的嚴綱這一方按照規矩将士兵撤出數百步之外,整齊地列陣,表明大軍不會在鬥将的時候發起突襲。接受鬥将的趙雲和太史慈則催動戰馬來到平坦的場地中央,五十名黑甲鐵騎則在牆根下一字排開,看上去頗為威風。
關羽和張飛并列而立,看着五十步外的趙雲和太史慈,臉上露出不屑的表情,他對太史慈說道:“太史小兒,昨日一刀沒有劈死你,今天還敢出來!”
張飛也說道:“昨日被你逃了,今天休怪某手中蛇矛無情!”
太史慈不為關羽和張飛的激将所怒,淡然說道:“孰高孰低,待會手下見真章,徒逞口舌之利,算不得好漢!”
一直未曾開口的趙雲,說道:“不知你們兩個誰來戰吾?還是一起上?”
趙雲這話說的霸氣!直接将張飛激怒了。張飛立即一夾馬腹,左手勒緊馬缰,右手提矛,向着趙雲沖過來。
趙雲看到張飛夾馬的同時,左手向後朝胯下黑馬臀部拍了一掌,一直處于煩躁狀态的野馬噌的一下奔了出去,速度貌似比張飛那匹黃骠馬還要快上三分。
張飛一邊打馬,一邊揮動蛇矛,口中怒喝:“趙家小兒,納命來!”
趙雲左手緊握馬缰,穩穩坐在馬上,右手端起長槍,冷靜地迎上了張飛,毫不猶豫地向着張飛的前胸猛刺過去。
張飛揮矛擊打趙雲刺來的槍尖,趙雲順勢将槍柄下沉,避過張飛的矛尖,雙方第一回合戰罷,錯馬擦身而過。
張飛與趙雲交手的時候,關羽催動了戰馬,一邊加速,一邊對着太史慈爆喝一聲:“太史小兒,看刀!”
一聲喝罷,關羽的戰馬已經離開原地。
已經吃過一回虧的太史慈,摸清了關羽喜歡突然爆發的路數,這次不再去留意關羽口中的呼喝之聲,而是死死盯住關羽握着馬缰的左手,他一看到關羽動作,根本就不接話,立即催動戰馬迎着關羽而上!
這一次,關羽卻是沒能搶得先機。
呼吸之間,關羽和太史慈迎面撞上,只見他将拖在身體後側的長刀劃出一道弧形,以力劈華山之勢狠狠地斬向太史慈的頭顱。
太史慈今日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迎戰關羽,心中充滿了警惕和防備,不等關羽這兇猛的一刀劈來,便橫着平掃一槍,攔在了關羽大刀劈下的方向之前。
只聽“當啷”一聲,清脆至極的金鐵碰撞之聲迅速傳向四周,關羽的長刀刃正好砍中了太史慈手中長槍的前半段,然後爆出一串清晰可見的火花。
就這一次猛烈的碰撞,關羽的大刀便被崩出拇指大小的一塊豁口出來。
關羽一刀沒有奏效,立即催馬讓過太史慈,卻向着正在與張飛纏鬥的趙雲奔了過去。
太史慈見狀,急忙跟在關羽身後,意欲攔住關羽,防止他們兄弟兩個圍攻趙雲。
便在這時,拖刀在前的關羽忽然猛地轉身,使出了一招從前向後反劈的拖刀斬!
此時太史慈已經距離關羽很近,忽然遭遇關羽這一招猛烈攻擊,只覺頭皮一陣發麻,顧不得控制馬速,一個後折腰,将身體平貼在馬背上,堪堪躲過了關羽這恐怖的一刀。
那邊與張飛纏鬥的趙雲,雖然難以脫身,但卻眼觀六路,見到太史慈遇險,于是大聲出言提醒:“子義莫慌,只要讓過關羽前面幾刀攻勢,後面就可以與他纏鬥!”
趙雲一語,便點出了關羽的軟肋。
善使長刀者,講究一個“猛”字,也就是在最初搏鬥之時,刀刀勢沉力猛,争取最短時間之內解決對手。如果時間拖的長了,那麽就會喪失最初蓄積起來的刀勢,漸漸因為力氣耗盡而難以發動更為猛烈的攻勢。
而使用長槍的武将,卻講究一個“巧”字,輕易不會将力氣用盡,而是以精準的刺、挑、圈、崩等技巧最省力氣地殺傷敵人。
也就是說,使用長刀的武将猛在前頭,而使用長槍的武将卻是狠在持久。
當然了,這樣的比較是對于同等水平的武将而言,比如趙雲與關羽之間,如果換了三流槍手對上關羽,就算明白這個道理,那也擋不住關二爺的一刀之威。
太史慈避過關羽的拖刀斬之後,雖然驚出一身冷汗,但卻被趙雲一句話點醒,于是不再與關羽硬碰硬,而是催馬游鬥,每回讓開關羽的刀鋒。
張飛這邊眼見趙雲壞了二哥好事,心中更加惱怒,于是攻擊的越發猛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