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捷克之亂5
“殿下,萬一捷克人要頑抗到底該怎麽辦?我們真的要進攻嗎?”倫德施泰特心中有些忐忑。前面說過蘇臺德地區位于捷克斯洛伐克北部的蘇臺德山脈,這些廣闊的山區會嚴重阻礙德國機械化部隊的進展。
如果翻開地圖的話可以看到捷克大部分的領土都是平原,只有蘇臺德地區是山區。也就是說德軍只要跨過了位于捷克斯洛伐克北部的蘇臺德山脈,那捷克将無險可守,現代化的裝甲部隊就能橫沖直撞,如入無人之境。
了解這個死穴的捷克人也在不斷的在蘇臺德山脈中修築各種防禦工事。倫德施泰特并不認為目前的德軍能輕松的撕開這些工事防線。
要知道捷克有四十個整編師,而且已經進入總動員,随時能夠調動更多的軍隊。而己方呢?又要堤防東線,又要堤防西線,能夠布置到捷克邊界的,不超過10個師,怎麽以少勝多?
雖然征服捷克的行動比原時空提前了好幾個月,不過看張伯倫那慫樣,雅尼克依舊信心十足。“倫德施泰特将軍,我相信英法會繼續堅持綏靖,不過為了以防萬一我們還是需要做好準備。就算真要使用武力的話也并不是難事。”
只是不管什麽事都難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做好萬全的準備以防萬一。“至于捷克人的蘇臺德山區防線,雖說他們的工事衆多,我們只需要清理出一條我們的裝甲部隊暢通的道路就行了。”在山區中這樣的道路并不多,但也不是沒有,易北河流域的河谷就是一條相當不錯的選擇。“讓陸航部隊的斯圖卡轟炸易北河流域的河谷附近的防禦工事,為裝甲部隊開辟出一條通道。”斯圖卡轟炸機可是出了名的高精度俯沖轟炸機,它們輕而易舉的就能把捷克人那以為先進的工事統統炸上天。
“至于其他的工事嘛,我們可以在當地尋找熟悉地形的向導,然後派遣特種部隊抄小路穿過這些山脈,出其不意的繞到這些工事的後面!”
連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都有登頂的小路,區區一座山脈肯定也有能繞道的小路。
聽着雅尼克無比輕松的道出解決方案,倫德施泰特心中也踏實了很多。不過他很快又想到了新的問題。“殿下,萬一捷克人狗急跳牆,會不會向蘇聯求助?”
“蘇聯?”雅尼克冷笑一聲。
原時空的捷克斯洛伐克即将被德國吞并的時候發生了一件小插曲。
在捷克斯洛伐克馬上就要全國淪陷時,在東邊一直旁觀的斯大林表示,蘇聯可以向捷克斯洛伐克提供必要的軍事援助,以避免捷克被德國“照單全收”。
但是面對蘇聯如此“雪中送炭”的軍事援助,捷克卻拒絕了。
為何捷克寧願投降德國,也不接受蘇聯的援助?捷克的考慮和後來淪陷的波蘭如出一轍:亡于德國,失去的是土地;亡于蘇聯,失去的将是靈魂。而1968年的蘇聯入侵證明了捷克之前的考慮是極具先見之明的。
“當然不會。”雅尼克搖搖頭。“先不說捷克會不會求助蘇聯,就算蘇聯要援助,中間還隔着波蘭和羅馬尼亞呢。要知道波蘭和蘇聯關系不怎麽樣。至于羅馬尼亞就更不可能了。”這些年來德國情報部門秘密滲透進羅馬尼亞的各個階層,現在整個羅馬尼亞都是親德氛圍,不可能給蘇聯借道讓他們支援捷克的。
按照原時空的歷史,倒是波蘭這個大傻叉會作死趁機奪占捷克捷欣。
其實波蘭的這一舉動并不是執意作死,而是有歷史淵源,要不然波蘭真的是煞筆為了占領一塊800平方公裏的小小土地,得罪英法?
前面說過一戰之後的世界格局發生了重大改變,龐大的奧匈帝國轟然倒塌,在其領土上新成立了四個國家:奧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同時其部分領土被意大利、羅馬尼亞、波蘭和南斯拉夫占領。
而沙皇俄國崩潰讓波蘭和芬蘭脫離了沙俄的統治,宣布獨立。
結果新成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和終于熬到獨立的波蘭對切欣地區的歸屬發生了争執。
當然,剛開始兩國誰也争不贏誰,幹脆就在切欣地區劃分了一條臨時的邊境線。
剛開始的時候雙方還算和睦,可後來1919年1月波蘭在全國進行大選的時候讓波控切欣區的居民也參與了選舉。這可把捷克政府刺激的不輕,因為捷克人認為切欣地區的波蘭人是工業化後的新移民,而這些新移民不應該有自決權。
也不知道是真生氣了還是找借口挑事,捷克政府向波蘭下了最後通牒,要求波蘭在波控切欣停止選舉,并從波控切欣撤軍。
之前兩國之間誰也奈何不了誰,波蘭當然對捷克政府的這種無理要求嗤之以鼻。結果也該波蘭倒黴,一個多月後波蘭和蘇俄爆發戰争,捷克政府不但拒絕波蘭進口的奧地利軍火過境,還趁機發動進攻,占領了大部分的切欣地區。
要知道很多新獨立的國家都是在英法的支持下才能獨立的。波蘭當然也是英法的小弟,協約國擔心捷克斯洛伐克在波蘇戰争中背後捅刀子,讓蘇俄占到便宜,于是迅速介入調解。
也許是波蘭點背,捷克斯洛伐克也是英法的支持對象,調解的結果就是法國人為了加強捷克,在仲裁的時候把最重要的鐵路和煤礦劃分給了捷克,而波蘭人占多數的城區劃給了波蘭。切欣地區正式劃分為捷克捷欣,還有波蘭切申。
由于捷克斯洛伐克在蘇波戰争時趁火打劫的行為,再加上協約國仲裁時偏向捷克斯洛伐克,引起了波蘭的憤恨。因此波蘭才會在德國占領捷克之時趁機發難,奪占了捷克捷欣,報了一箭之仇。
一環扣一環,波蘭進占切欣,促使了捷克加速投降德國,使對捷克百萬精兵抱有希望的法國,下定決心抛棄波蘭。在德國進攻波蘭的戰争中,西線一直沒有動靜,至少這也是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