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奧運會2
高盧雞的蹦跶終究還是徒勞無功,雖然柏林奧運會遭到強大的反對聲浪,但是依舊沒能改變國際奧委會的決定,柏林奧運會如期舉行。甚至德國居然還同時取得了冬季奧運會的主辦權,要知道這可是奧運會史上最後一次夏冬兩季奧運會在同一國家舉行。
共有來自49個國家的4000多名運動員參加。保加利亞國王、意大利王子、希臘王子、瑞典王子等各國政要出席了開幕式。
與以往的歷屆奧運相比,這屆奧運開幕式可謂輝煌而壯觀。
這一屆奧運會決定恢複古奧運會舊制,運動會期間,從開幕日期至閉幕式止,在主體場燃燒奧林匹克聖火。并規定,火種必須來自奧林匹亞,采取火炬接力方式從奧林匹亞傳到主辦國。
本屆奧運會前的7月20日,在奧林匹亞舉行了隆重的火炬燃點儀式,12名身着希臘民族服裝的少女在樂曲伴奏聲中以凸透鏡借助太陽光點燃火種,國際奧委會前主席顧拜旦親臨會場,并發表了演說,随後正式開始了每人手持火炬跑1公裏的火炬接力。
從奧林匹亞至柏林運動場,全程3075公裏,參加接力的共3075人。8月?2日火種再由帆船運送到帆船比賽地點基爾港,3日下午燃起。從本屆奧運會起,點燃奧林匹克火焰是每屆奧運會開幕式不可缺少的儀式之一。
柏林奧運會還首次通過電視的方式向全世界進行廣播報道。25個大屏幕被架設在柏林各處,供當地人免費觀看比賽。這些舉動無疑得到了民衆的歡迎,使忙碌中的人們可以有機會輕松一下,觀看一下平常難得一見的賽事。
10萬人的體育場更是座無虛席。
當雅尼克乘坐的大型檢閱車出現在體育場入口時看臺上德國觀衆們爆發出整齊一致、海嘯雷鳴的歡呼聲,把不少周圍的外國人吓了一跳。
狂熱!
所有人的腦海裏同一個單詞來形容周圍的人群。現在的德國人給人的印象就是,除非你能一次性打垮他,要麽你就不要惹他。
轟轟轟····················
就在這時,頭頂上的天空中傳來發動機的轟鳴聲,只見三架身形輕盈的飛機在體育場呼嘯着飛過,拉出黑、紅、黃三道長長的彩煙,這正是德國國旗的顏色。
看着天空中三道彩煙,雅尼克忍不住嘀咕幸虧不是那左旋***,要不然這些負責飛行表演的飛行員們可是有得忙了。
十九世紀初期,日耳曼地區僅有許多小國組成松散邦聯,沒有統一完整的國家。拿破侖戰敗後,日耳曼的統一意識開始高漲,這時有一群由學生組成的留茲歐自由軍非常活躍,他們穿着黑色鬥蓬、紅色肩章及金色鈕扣的制服為統一而奔走,後來制服上的黑、紅、金三色成為了國家統一運動的象征色彩,也制成了旗幟,進而成為國旗。
德國統一運動進行時,一位詩人為此三色下了注解:“黑色代表了憤怒的心情,紅色代表追求自由的精神,而金色則代表理想和真理的光輝。”現在則有解釋為黑色代表勤勉與力量,紅色象征國民的熱情,金色則代表重視榮譽。
在一隊彩車引導下,檢閱車緩緩向體育場中央駛去,站在檢閱車上的雅尼克可不像原時空的小胡子那樣嚣張的穿着一身德國陸軍制服,而是一件精致的禮服,臉上挂着溫和的笑容,舉起手臂行禮。
當雅尼克宣布本屆奧運會開幕,鐘樓的大鐘随之敲響,側面印有巨大的奧運五環、載着國際奧委會會旗的“興登堡”號緩緩飛臨體育場上空。
德國舉重運動員伊斯邁爾宣讀了奧林匹克誓詞。着名音樂家施特勞斯也參加了開幕式,親自指揮龐大的交響樂隊和5000名歌唱演員,演繹着奧運會會歌及奧林匹克頌歌。
開幕式結束前,1896年第一屆現代奧運會的馬拉松賽冠軍路易士出場了。
這位已經63歲的老運動員身穿希臘民族服裝,高舉一枝從奧林匹亞山取來的橄榄枝,走到雅尼克面前,無比莊嚴道。“我将這根象征仁愛與和平的橄榄枝交給您。我們希望,各國人民永遠只參加這種和平競争。”
“……”那句話怎麽說來着?希望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很快你會體會到現實是多麽殘酷!
不過表面文章還是要做足的,雅尼克同樣無比莊重的接過了橄榄枝,對着麥克風大聲說道。“德意志渴望和平,願全世界從此沐浴在和平之下,我們宣誓,永遠守衛和平,遠離戰争!”
他的這番話這一刻幾乎感動了整個世界,全場德意志民衆站起來高呼。“嗨,霍亨索倫!!”
随後各國的運動員開始入場,觀衆席上的人紛紛為自己國家的運動送上祝福,在此屆奧運會上,德國派出人數最多的代表隊,共406名運動員,和原時空不同,因為沒有小胡子的那極端民族政策,德國代表團裏多了十幾名猶大人。
說到猶大人,上次那些猶大人代表離開之後第二天,布魯姆長老再次登門拜訪,非常幹脆的表示他們将全力支持雅尼克的事業。
雖然這般痛快讓雅尼克有些懵圈,畢竟這些家夥各個都是精明透頂的商人,不可能被他的一番話忽悠住。
不過他們既然肯合作,那雅尼克也也沒有拒絕的理由。就這樣雙方一拍即合,布魯姆長老當即拿出一筆讓雅尼克瞠目結舌的巨款,算是投名狀,讓雅尼克不由得感嘆這些猶大人到底有多少錢。
經過半個月的鏖戰,所有的金牌都已經被摘取,德國以33枚金牌名列首位,美國以22枚金牌名列第二,匈牙利以10枚金牌位居第三。
這次奧運會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它組織得空前成功,為德國的戰争準備施放和平煙幕,客觀上替德國做了愛好和平的宣傳。讓英法對德國放松了警惕,倫敦和巴黎普遍相信德國沒有戰争意圖,就連之前的入侵萊茵蘭也只是重新振奮人心而已。
至于德國支援西班牙內戰,更是他們喜聞樂見的德國對抗紅色帝國,支持還來不及呢,怎麽會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