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萊茵蘭2
1000多米外的屋子裏,一個二十歲出頭的法國新兵看着遠處那熱鬧的情景,氣的直跺腳。“這些個混蛋簡直就是公然撕毀協議,我要趕走他們!!”說着伸手去抓旁邊的步槍,咔嚓一聲,子彈上膛。
正看着遠處熱鬧情景的老兵吓了一跳,一把奪過新兵手裏的步槍,大聲訓斥道。“神經病,你瘋了?!你沒聽見他們喊得是什麽嗎?!來的是德意志的皇儲!要是你不小心打傷或是打死德國皇儲,會引發又一場世界戰争,那又得死多少人?!”雖然他沒參加過上一次大戰,可他的父親參加了,回來的時候少了一條腿。可父親卻常說比起那些長眠在戰場上的戰友,自己可算得上是幸運兒了。因此老兵也深知戰争的殘酷性,可不想親身體會它。
看着老兵拉動槍栓退下子彈,血氣方剛的新兵一臉不甘的指着遠處,大聲道。“可也不能幹看着他們如此挑釁吧?!”
将步槍放回原位,老兵拍了拍他的肩膀,示意他稍安勿躁。“唉,政治這東西就讓那些高層大佬們去頭疼吧。我們只要安安穩穩的領薪水就可以了。這麽久上頭都沒命令,看來他們是默認德國佬的行為了,我們可以回家喽。”這裏畢竟不是法國領地,在這待久了還真有點想家了。
就如老兵所說,德國人進軍萊茵蘭的消息早就傳到了法國的巴黎,愛麗舍宮裏面召開了緊急高層會議商量對策。
只是,在場的人都有種不知所措的感覺。
德國人是吃了熊心豹子膽?!居然敢如此公然撕毀《凡爾賽條約》,向萊茵蘭地區進軍?!
“德國人在公然挑釁法蘭西的威嚴!我們必須立馬反擊!只需派一個步兵師上去就能把入侵者趕走!按照我們當初的協議,這是德國人在主動挑起戰争!!”第一個怒氣沖沖的主張還擊的是法國陸軍總參謀長兼任陸軍高級軍事委員會副主席莫裏斯·居斯塔夫·甘末林。
話音剛落,立刻就引來了反對聲。“甘末林參謀長,你難道忘記了嗎?當初我們進軍魯爾工業區的時候,全世界都在指責我們。”開口的是現任法國總統阿爾貝·勒布倫。“現在,我們絕對不能輕舉妄動!!”
可以說當初法國可是趾高氣昂的進入魯爾工業區,可沒多久卻被迫灰溜溜的離開了那裏,不但丢了臉面,喪失了一戰之後暫時取得的歐洲大陸的主導權。簡直就是偷雞不成蝕把米,現在想想都讓人惡心。
甘末林剛要反駁,就聽到一旁傳來一陣有氣無力的咳嗽聲。“貝當元帥,您的身體無礙吧?要不要給您叫醫生來?”
正咳嗽的正是上一次凡爾登戰役中一戰成名,成為法國英雄的亨利·菲利浦·貝當。他今年已經是79歲的高齡了,身體早已大不如前,動不動就腰酸背痛感冒咳嗽。聽到甘末林關心的話語,無力的擺了擺手,又咳了一陣才緩過氣來,慢吞吞的開口道。“我同意總統先生的觀點。聽說前幾天那個雅尼克皇儲前往英國,見了英國首相,國防部長等人。萬一他們達成了什麽協議,我們貿然行事的話只會處于被動。”
聽到這位元帥支持自己,總統勒布倫松了口氣,趁機又補充道。“沒錯,也許這次事件是英國人的陰謀也說不定。現在我們國內還沒有擺脫經濟危機,即使我們挑起戰争人民也不會支持我們。人民現在需要的是一個幫助他們度過這個經濟難關的政府。如果因為這件事陷入戰争中的話,恐怕政府會受到更加嚴重的指責!”他還要大展宏圖呢,可不想成為一個被人民趕下臺的總統。
會議一直持續到了傍晚時分才宣告結束。不少少壯派堅持趕走德國人,維護法蘭西的尊嚴。可惜他們的勢力比起保守派簡直不值一提。雖然這一天的讨論看起來沒什麽結果,不過看看沒有任何動靜的英國方面,明白人都知道趕走德國人已經是不可能的事了。
在英國的首相府也召開着緊急會議,商量着如何對付關于德國人進入萊茵蘭地區的方案。
麥克唐納首相有些無奈的開口道。“其實上次雅尼克皇儲來訪的時候就跟我提過這件事。當時我沒表态,看來是被他誤認為是默認了,還是太年輕了啊。”不過他對此倒沒什麽太多的反感,在他看來德國進軍萊茵蘭地區,也沒有什麽大不了的。畢竟,那裏本來就是德國人的。
英國在上一次大戰中幾乎損失了整整一代人,加上英聯邦軍隊總共陣亡120萬人。英國打仗可從來沒死過這麽多人,就連在後世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也僅死30萬人而已。因此到後世英國人心中最大的創傷是一戰而非二戰。
可一戰結束後,英國對戰場上敵人德國的态度遠比對盟友法國寬厚。
其中原因就是英國的精英階層認為是法國将英國拖入了戰争,甚至連擔任過英國財政大臣、陸軍大臣,英國首相的勞合·喬治都在公開場合多次宣稱,一戰是法國為1870年德法戰争複仇所挑起的。他和大部分英國人認為,英國是被迫加入一戰的。
法國是英國的協約國夥伴,英國需要給予法國一定的支持。但英國人同時也認為,法國是他們天然的敵人,是一個同英國完全不同的種族。
歐洲占主導地位的為三大人種:以法國為代表的拉丁人種,以俄羅斯為代表的斯拉夫人種,以及以英德為代表的盎格魯-撒克遜人種。(就連極端種族主義小胡子都認為英國人也是一個比較優秀的人種,多次想要把英國拉到自己的陣營當中,結果丘吉爾根本就不鳥他)
現在,一戰結束,威廉二世和德國也得到了“應有的教訓”,在英國人看來,戰争使德國重新回到了盎格魯-撒克遜的大家族。因此在賠款問題上,英國傾向于袒護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