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9 章 這個故事是這樣的

第三十九章 這個故事是這樣的

在長安的爺爺還在位時,曾于北塞邊界救回一個人。此人後來被長安的爺爺精心養在身邊,培養成了令鄰國聞風喪膽的大将軍。

長安的爺爺對大将軍來說有救命之恩,更有知遇之恩。

長安的爺爺臨終之前曾專門把他召于床前,求他好好護着自己的後輩。

記得那個時候他信誓旦旦的保證道:“皇上放心,臣餘生只為梵姓人而活,絕不讓他們受一絲一毫的傷害。”

後來長安的爺爺去世,長安的父親繼位。在位十年間,東和被他治理的一塌糊塗。施行苛政,增加賦稅,刑罰殘忍,令百姓苦不堪言。

繼位時長安的父親年齡尚小,偶爾還會聽聽臣子的意見。然而後來他羽翼漸滿,在朝堂上慢慢開始傲慢無禮。東和出現問題時群臣屢屢上谏,卻又屢屢被駁回。

景雲十年,沈相發動群臣進行逼宮。

大将軍自知長安的爺爺于他有恩,本不願參與這場恩将仇報的逼宮,可長安的父親确實不像話。

就算如此,他也從未想要過長安父親的性命,他只是想讓長安的父親讓位于其他合适的人,他是打算一直護着長安一家的。

沈相也向他保證過,只想給天下百姓一個交代,絕不傷及任何人的性命。

可沈相食言了,他也食言了。

長安的父親被逼死,沈相還想要長安與他母親的性命。他自知已經對不起長安爺爺的救命之恩,便拼死為長安求情留下了一命。

長安離開的第二日他就請求辭官還鄉了。長安父親已死,東和也已換了姓氏,他便再沒有留下來的理由了。

而且沈相那種欺騙人的做法令他心寒不已,他更不可能留下來輔佐這種人。

所以哪裏還有梵姓人在,哪裏便是他該去的地方,這是他對長安爺爺的承諾。

更何況他逼死了長安的父親,理應去向長安賠罪。

沈相雖心知肚明大将軍辭官絕不是為了還鄉,但畢竟是他诓騙大将軍在先,即便邊境戰事告急,他也只得放大将軍走。

出發去堯光時梵長安還不到兩歲,和安在母親肚子裏不過才兩月有餘。

樹倒猢狲散,東和換了姓氏後宮裏那些人無一個願意跟随他們到這荒山上來。甚至無一人願意送他們去堯光,梵長安的母親只得雇了一輛馬車,一路将長安護在懷裏,颠簸許久才到達堯光山下。

到達山上的那晚他們無處可住,只尋得一處遮風的地方,梵長安那時年幼,被母親抱在懷裏安睡了一整晚。

荒山,孤兒,寡母,怎麽想好像都無法活下去。

在長安母親絕望之際大将軍帶着自己的心腹姍姍來遲。

他在一個小山洞裏找到了發着燒的長安與昏迷過去的長安母親。也是那個時候他才意識到,沈相從來都想要長安他們死,軟禁只是搪塞他的借口而已。

也是那個時候他覺得自己簡直大錯特錯。

幸虧他帶來的人中有一人是曾跟随過他的軍醫。

長安母親醒過來後他就立刻跪下來請罪,“娘娘,臣對不起你們。”

長安的母親本是位大戶人家的小姐,因家道中落才被父母狠心送進宮去。卻不曾想與長安的父親兩情相悅,被長安父親力排衆議冊封為皇後。

她知道長安的父親在政事上處理方式很是欠妥,她想過勸說。但長安父親對她太好了,對她許下了一生一世一雙人的承諾,令她幸福不已,就只顧得兒女情長,忘卻了百姓的苦不堪言。

後來沈相逼宮,她就已經做好了陪長安父親一同而去的準備。

幸得大将軍嘶聲竭力的求情,才将她的理智喚了回來。

她死了不要緊,長安還小,還有一個未出世,他們是無辜的,他們應該有活下去的權利。

所以她不怪大将軍,“将軍,你沒有對不起我們,确實是皇上錯了。我沒有盡到皇後的責任,我也有錯,所以不怪你們。”

後來大将軍懷着愧疚之心帶着人手在山上建房屋,一行人這才有了遮風避雨的地方,這才算是有了家。

和安的出生令人猝不及防。

彼時大将軍正帶着一些人在房屋外面折騰着菜地,試圖在山上種一些蔬菜出來。突然就有人慌慌張張的來通知他:皇後娘娘怕是要早産了。

長安的母親傷心過度,身體本就不太好,又懷着身孕在山上風餐露宿許久,月份大了之後就愈發虛弱,大夫也曾嘆息着搖頭道:“恐怕到最後會一屍兩命啊。”

雖然大夫一直幫她調理身體,可還是免不了要面對現實。

彌留之際長安的母親緊緊的拉着大夫的手,說:“求你,保住他。”

而後用盡最後一絲力氣将和安生了下來。

将軍也知道,如果不是長安年幼,肚子裏的孩子還未見過外面的世界,長安的母親大概早就随長安的父親去了。

不足月就出生的孩子天生體弱,可和安的母親能堅持到把他生下來,已然盡力了。

三叔講完後嘆了一口氣,又猛灌了一口酒,才說:“如果你真的要問我和安如此體弱的原因,追根溯源,大概也是我的錯吧。”

沈栖沉默許久,才找回自己的聲音:“不,不是您的錯。”

可到底是誰的錯呢?長安的父親嗎?當今的皇上嗎?沈栖也不知道。

葉臨江這才知道當年将軍突然辭官的真相,心中震驚之餘更多的是敬佩。

葉臨江說:“不是您的錯。每個人都有錯,您不必把錯都攬到自己身上。”

三叔笑了笑,“不管你們怎麽說,我總歸是對不是他們的。”

三叔頓了一下,又問:“你們可知道長安為什麽叫長安?”

沈栖搖搖頭。

“這名字是他爺爺在世時取的,說以後有了孫子,一定要叫長安。希望東和可以長治久安。”

沈栖問:“那和安的名字呢?”

三叔答:“和安的名字是我取的,我希望他可以和樂平安。”

然而東和沒有長治久安,和安也沒有和樂平安。

不等沈栖和葉臨江再說什麽,三叔又說:“雖然我們與皇上有這般的恩恩怨怨,可你們相信我們,我們從沒有想過要回去。現在這樣挺好的,我陪着長安與和安長大,守着他們以求得他們爺爺的原諒,希望我百年之後下去見他,他還願意見我一面。”

不知怎的,葉臨江總覺得這話是三叔說于他聽的。

相關推薦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