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84 章 多佛爾

第四百九十二章 多佛爾

一旦将來美德之間爆發戰争,以這種“飛行炸彈”的射程和速度,美國豈不是只有被打的份兒?

可這500噸黃金也太誇張了,想想都肉疼。

而且國會能同意這筆支出才有鬼呢。

曾經有位美國一位衆議長曾大言不慚地說:“沒有我的同意,總統一分錢也別想花。”這話雖然有誇張的成分,但提着“錢袋子”的國會,在政府開支問題上的确起着主導作用。美國憲法規定,除依據法律之撥款外,不得從國庫支款。國會掌握的撥款權俗稱“錢袋權”。憲法起草人麥迪遜指出,“錢袋權”是憲法給予人民代表所能裝備的最完備、最有效的武器。

“要不讓盧卡斯講講價?”

考德爾搖搖頭。“薩拉查不肯講價,不然英國人也不會僵持到現在。薩拉查說這筆買賣的風險太高,萬一被德國人察覺,說不定會給西班牙帶來滅頂之災。所以一分錢都不會降的。”

“……”似乎還真是那麽回事。

長萊西上将開口道。“能不能我們自己研發?”

馬歇爾聳聳肩。“我想應該沒問題。可得花費多少時間和經費才能造出來?誰知道?”要是花上幾年的時間和幾億甚至十幾億幾十億的資金,那還不如現在就買下來呢。可別說是買了,就是想自研,國會也不一定批準這筆巨款。

就在衆人郁悶的嘆氣時,加來地區的登陸戰也打響了。

前文說過多佛爾白色懸崖是多佛爾的天然屏障,也是英格蘭的象征。這個約100萬年前形成的懸崖由細粒石灰石組成。懸崖的最高點在海灘之頂,那裏的白垩層經過數百萬年的沉積從下面的海灘中上升了150多米高。

可惜天公不作美,這個巨大的,長度超過三十公裏的城牆并不是一個完整的屏障。

在多佛爾附近,這段天然城牆是有缺口的。

而英國人自然也不會對這處缺口放任不管,在漫長的歲月裏在缺口附近建造了數不清的防禦工事。永久性的、半永久性的、臨時的,還有最近十年增加的反坦克障礙。

加上近些年已經考慮到了敵方空軍的襲擊,很多新建的火力點是嵌在懸崖內側的,連斯圖卡的精準轟炸都對它們無可奈何。

而鐵絲網,雷區更是密密麻麻的布置在陣地前沿,将這裏打造成了名不副實的鐵桶要塞。

如果來犯的敵人想光靠士兵的肉軀沖擊這個要塞,那這裏絕對會變成名副其實的絞肉場,來多少死多少。

在英國人看來,想要突破這裏,那最好的辦法就是用大口徑艦炮轟擊這座要塞,硬生生的炸出一條路。

所以雖然德國人盡力的用各種手段阻礙着英國人的布雷行動,可英國人依舊在英吉利海峽內布置了好幾處巨大的雷場。因為這些水雷的存在,德軍艦隊不可能貿然進入海峽內,畢竟這是非常危險的。

英國人自認為成功的擋住了德國人的大艦巨炮,多佛爾的防禦萬無一失,雅尼克卻為多佛爾的登陸部隊準備了足夠分量的掩護力量。

前文說過最靠近法國的加來港,兩地距離只有34公裏,而此時在加來地區部署了整整22門射程高達62公裏的K5列車炮。這22門列車炮以每分鐘4發的速度(K5列車炮的射速有的說是每小時8發,也有說15發的。在這就折中一下,每小時11發。)将283毫米口徑255公斤的炮彈糊到英國人的要塞上。加上英國人的碉堡群是固定不動的,只能傻乎乎的在那挨揍,沒有絲毫的反擊力量。

雖然英國人也在對面布置了超過300毫米的列車炮和海岸炮,可惜不說它們早被德國陸渾航空兵拔除的幹幹淨淨,就算完好無損,以它們的射程也根本夠不着K5,只能幹挨打,沒有任何辦法。

好用的辦法當然不會只用一次,加來登陸部隊同樣派出了“釣魚”登陸艇。

不明就裏的英國守軍同樣予以猛烈的火力招呼這些登陸艇。似乎想給德國人展示他們的火力是多麽的兇猛,足以擊退德國人的進攻似的。

“哈哈,這些德國佬吓得都不敢下船了。”一座碉堡內,機槍手不停地搖擺着槍口,邊興奮的喊道。

“那就讓他們繼續當軟蛋好了,反正我們這裏的彈藥非常充足。”前來視察的連長說着拿起碉堡內的電話,給團長彙報戰況。“長官!德軍被我們打的成了縮頭烏龜,都不敢下船上岸。”

這些碉堡群裏連上一次大戰時期的馬克沁機槍都裝備了不少,而配備的子彈更是多的數不勝數;光是打完這些子彈都得花上個把月。

“我看到了,小夥子們幹的很好。絕對不能讓一個德國人踏上岸,記住你們的身後就是倫敦!”說這話的時候自己都覺得有些怪怪的。他們的身後确實是倫敦,可倫敦正在遭受日以繼夜的炮轟,都快變成廢墟了。

就在這時機槍手驚喜的大喊道。“撤退了,他們撤退了!”

“我們勝利了!”所有人都興奮地呼喊起來。

“等等,你說什麽?長官,德國人退了!我們打退了德國人的進攻!!”

“轟!!轟!!轟!!”

聽到電話裏傳來的欣喜的報告聲,團長不由一愣,德國人退了?果然多佛爾是佯攻麽?可這佯攻也太不像樣了,就在海邊轉一圈就撤了?糊弄鬼呢?!

可緊接着他就聽到震天的爆炸聲。而且這爆炸聲不是單獨的,足足有數十聲,地面仿佛地震一般震顫着。

“什麽情況?喂!喂喂!”不管他怎麽喊,對方始終沒有任何回應。團長一連撥了好幾個電話才聯系到一個碉堡。“那裏發生了什麽事?這爆炸聲是怎麽回事?”

聽筒裏傳來滿是驚恐的聲音。“長官,我們受到德軍的重炮攻擊!至少300毫米口徑,起碼有20門的重炮向我們開火!”他剛剛親眼看到斜對面的一處碉堡突然爆炸開來。那可是用鋼筋混凝土鑄成的堅固碉堡,卻直接被炸成了碎塊,然後被爆炸掀飛到了數十米高的空中,連帶周圍好幾個碉堡都坍塌了。

團長急忙将這一情況彙報給守軍司令,守軍司令聞訊也是大吃一驚。“什麽?是德國人的戰列艦嗎?!德國海軍把戰艦開到海峽內了?”

“報告司令,海峽內沒有發現德軍的大型戰艦!炮彈好像是從加來打過來的!!”

“什麽?!”守軍司令聽聞大吃一驚。難道是德國人的V3大炮?不對,V3大炮的射程雖然遠,但口徑也就150MM左右而已。應該是德國人新的列車炮吧?

守軍司令對列車炮并不陌生,畢竟列車炮的概念最早源于1850年代,由英國人安德森(Anderson)的作品《國防》(National Defense)中提出的;可以說英國人是列車炮的祖宗。

“快!給我接倫敦!告訴首相,德國人的主攻方向是多佛爾!我需要增援!!”20門重炮,轟擊那些集中在狹窄區域的,動彈不得的碉堡簡直就是輕而易舉,不用1個小時,德軍就能在隘口“洗”出一條暢通無阻的通道了!!

丘吉爾已經陷入了徹底的混亂當中。多佛爾,諾裏奇同時向他發來緊急電文,都說那裏是德國人的主攻方向,德國人快要突破他們的防禦陣地,急需增援!!

“怎麽可能?!怎麽可能?!”

“這一定是德國人的陰謀,他們不可能在三處同時登陸的。連我們大英帝國都沒有這種能力。電告多佛爾,諾裏奇,決不能後退一步,堅持就是勝利。德國人只是在虛張聲勢罷了。實在不行的話同意他們摧毀港口。”他堅信不管那些地區的德軍無論表現的多麽強勢,在物資用盡之後,也會被英軍的二線部隊趕下海去。

他擔心抽一旦削弱支援普利茅斯的兵力,将無力應對德軍的猛烈攻擊。

在他看來普通的海岸線丢了多少都能拿回來,港口等重要沿海城市是不能丢的!

相關推薦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