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九十五章 環保(2)
“總理閣下,您知道‘馬斯河谷煙霧事件’嗎?”這也是一起嚴重的環境污染事件,是世界八大環境公害事件之一;不過并不是發生在後世的,而是1930年12月份發生在比利時馬斯河谷工業區。
施佩爾自然也聽過這件事。“知道,殿下。”
馬斯河谷是比利時境內馬斯河旁一段長24公裏的河谷地段。這一段中部低窪,兩側有百米的高山對峙,使河谷地帶處于狹長的盆地之中。馬斯河谷地區是一個重要的工業區,建有3個煉油廠、3個金屬冶煉廠、4個玻璃廠和3個煉鋅廠,還有電力、硫酸、化肥廠和石灰窯爐,工業區全部處于狹窄的盆地中。
1930年12月1日開始,整個比利時由于氣候反常變化被大霧覆蓋,出現了很強的逆溫層。通常,氣流上升越高,氣溫越低。但當氣候反常時,底層空氣溫度就會比高層空氣溫度還低,發生“氣溫的逆轉”現象,這種逆轉的大氣層叫做“逆轉層”。逆轉層會影響空氣對流,抑制煙霧的升騰,致使工廠排出的有害氣體和煤煙粉塵在近地面上空大量積累,無法擴散,并在逆轉層下積蓄起來,造成大氣污染現象。
在逆溫層和大霧共同作用的第3天,河谷工業區居民有幾千人呼吸道發病,一星期內63人死亡,為同期正常死亡人數的10.5倍。發病者包括不同年齡的男女,症狀大多是流淚、喉痛、聲嘶、咳嗽、呼吸短促、胸口窒悶、惡心、嘔吐;主要發病症狀為咳嗽與呼吸短促。死者大多是年老和有慢性心髒病與肺病的患者。屍體解剖結果證實:刺激性化學物質損害呼吸道內壁是致死的原因。其他組織與器官沒有毒物效應。
與此同時,許多家畜也患了類似病症,死亡的也不少。據推測,事件發生期間,大氣中的二氧化硫濃度竟高達25~100毫克/立方米,空氣中還含有有害的氟化物。
這次事件曾轟動一時,雖然日後類似這樣的煙霧污染事件在世界很多地方都發生過,但馬斯河谷煙霧事件卻是20世紀最早記錄下的大氣污染慘案。
“如果任由魯爾工業區這麽發展下去,用不了幾年,也得重蹈‘馬斯河谷’的覆轍。其他城市甚至整個歐洲都得飽受環境污染之苦。我們辛辛苦苦打下了廣袤的疆土,卻連讓孩子們呼吸新鮮空氣,在清澈的河水裏玩耍都做不到,那我這個未來皇帝也太不稱職了。”
他這話說的有點重了一點,屋子裏的衆人紛紛起身請罪。施佩爾臉上更是冷汗連連。“只要殿下吩咐,我們立刻治理這些污染。只是,這恐怕不是一個小工程。”不說整個歐洲,光是德國就有上千座火力發電站和上萬家大大小小的工廠,要将這些全部整改,确實不是一個小工程。
雅尼克當然也知道,畢竟原時空的西方各國可是花了近半個世紀的時間才控制住這些污染的。“我知道這并不是一兩個月就能辦成的,需要分好幾走,十年時間應該足夠了。”
施佩爾忍不住松了口氣。“殿下英明。”
“第一步便是成立帝國環境部,還有各地隸屬部門;總理閣下,您制定一份相關計劃給我。再出臺一套相關法律,我會整理出幾個要點,根據這些要點去制定。還要研發适合各個類型企業配備的過濾裝置和淨化設備。”
一口氣說了好幾條後雅尼克想起施佩爾剛剛說的要新建火力發電站的事情。“至于那些火力發電站,還是改為核電站吧。”核電的環保性是後世全世界公認的。核電是維持電網運行的,基本負荷,電站的最佳來源,而且絕少碳排放,是很環保的電力來源。
後世反對核電站的人擔心的并不是它的環保問題,而是萬一發生大地震之類的災難而導致的核污染問題。不過這與其說是環保問題,更偏向安全問題。
至于安全問題,核電站的安全性也是有保證的,這是國際原子能機構認證的。後世只發生了兩起重大事故,一個是切爾諾貝利事故還有一個是福島核電站事故。
而這兩起事故都有人為因素。
1981年,以色列空軍突襲伊拉克核反應堆,給了蘇聯一個不大不小的刺激。蘇聯高層決定測試一下在核電廠遭受攻擊時的反應。燃料棒需要大量的水冷卻,而水需要水泵來抽取,那麽如果反應堆受到攻擊停止運作,水泵無法工作了怎麽辦?
倒是可以用大功率柴油發電機來繼續供給水泵,但從反應堆停止工作到啓動柴油發電機中間需要1分鐘的時間,而這1分鐘足以使燃料棒自我融毀。
那麽要怎麽填補這一分鐘的空白呢?科學家們想到當反應堆停止工作時,由于慣性,蒸汽輪機還在繼續轉動,那麽能不能利用這個慣性提供的電力來填補這一分鐘?
于是蘇聯就對這個想法開始了試驗。
切爾諾貝利核電廠接受了這個任務,并分別在1982年、1984年和1985年進行了三次實驗,但無一例外全部失敗。時間到了1986年,核電廠的工程師們決定進行第四次實驗。
但是好巧不巧,當時烏克蘭首府附近的一個小電站突然關停,導致基輔用電緊張,所以基輔用電局通知切爾諾貝利電站先不要做關停實驗,持續發電保證白天的正常用電,這也是為什麽本該在白天進行的實驗被放在10小時後的淩晨進行的原因。
核電站的技術骨幹(也就是高級工程師)一般只在白天上班,晚上下班回家,大晚上就只剩下新手。一衆指揮調度人員中,最有發言權的幾個全是火電的。而火電出身的總工和廠長的瞎指揮是導致這次事故的直接原因。
而島國更煞筆。島國處于(環太平洋)地震帶上,每年發生有感地震約1000多次,全球10%的地震均發生在島國及其周邊地區。可島國人硬是敢在這種地方建核電站,而且還不是一兩座,在37萬平方公裏的國土上有20個核電站,五十多個核反應堆,平均1.85萬平方公裏就有一個核電站。
而福島核電事故導火索是海嘯,源頭卻是老化落後的沸水堆延壽得到批準,催化劑是操作員事故工況下應對不明智,事故的發酵升級是主管部門以及政府部門處理不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