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13 章 嫌疑

第七百二十二章 嫌疑

威爾基總統和一衆高層正商量呢,有警報傳來發現德軍轟炸機編隊。

“這些德國佬還真是準時啊。”威爾基總統嘀咕了一聲,衆人的臉上卻沒有擔憂,反倒有一絲期待。因為工廠緊趕慢趕的終于趕造出了10門150mm高射炮,部署在德軍轟炸機經過的路線上,準備給與他們重擊。

“德軍轟炸機編隊離高射炮陣地200公裏。”

“150公裏。”

“100公裏。”

“80公裏。”

“60公裏。”

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等待着德軍的轟炸機編隊進入高射炮的射程,可下一秒卻傳來消息,德軍的轟炸機編隊突然改變了航向,繞過了高射炮陣地!

“!!”所有人都是一臉的黑線,很明顯他們又一次被德國人給戲耍了,看來德國人早已知曉己方高射炮陣地的情報,怎麽可能乖乖的踏入這個陷阱。

現在德國人改變了航向,他們卻對此束手無策,這些重型防空炮又不是輕便到可以快速組裝在車上就能跑的,而且就算立刻組裝起來,也追不上天上的飛機啊!

“德國人肯定在我們國內安插了不少間諜,得把他們統統挖出來!”威爾基總統憤怒的一拍桌子,厲聲道。

“我認為應該嚴查那些德裔!”畢竟那些德裔可是占據美國人口17%,可謂是數量龐大。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美國政府就已經對德裔出過手。

在一戰時期,這些德裔美國人被美國人稱為“敵國僑民”,為了避免他們資敵并在國內制造破壞,美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相關措施。戰争中美國政府将50萬德裔美國人标注為“敵國僑民”,對其中不少人進行重點監視,約有6000名男性和少數女性被送進拘留營。

除政府監視外,還有很多所謂的“愛國公民”,對德裔美國人暗中監視,他們對揭發可疑的鄰居和同事這種事特別熱衷。

此外,美國政府還專門成立了外國僑民財産管理局。顧名思義,就是專門為了扣押沒收所謂帝國僑民財産的部門,他們雇傭了數百名官員,四面出擊,在一戰期間,扣押了近5億美元可能與戰争有關的私人財産。

可憐的德裔美國人,一方面對德國暴行表示失望和憤怒,另一方面,在美國又受到當局的監視、社會上的敵視、甚至不少人被監禁,財産被沒收。于是德裔美國人為了不被隔離被敵視,決定與德國劃清界限,抛棄了德語,抛棄了德國文化,徹底融入到了美國之中。不僅從身份上成為徹底的美國人,從思想和文化上也徹底美國化。

經過了20多年的去德國化,德裔美國人已經完全以美國人自居,到了二戰,非常多的德裔美國人都參加了軍隊參與了對德國的作戰,甚至美國的五星上将艾森豪威爾和尼米茲都是德裔美國人。因此二戰中除了少數被德國納茲文化洗腦的德裔美國人被監禁外,大部分德裔美國人都跟普通的美國人無異,因此美國政府也就不用考慮境內德裔的問題了。

而戲劇化的是,原時空的二戰中因島國襲擊珍珠港,日裔美國人過上了一戰時德裔美國人的日子,他們成為新的“敵國僑民”,美國政府把在德裔使得招數在日裔美國人身上又使用了一遍,直至二戰結束。

其實早在戰争開始時各情報部門就開展了清查工作,挖出不少小魚小蝦,可除此之外卻別無收獲,德國人的的高級間諜仿佛深深的紮進了美國生根發芽了一般,怎麽都揪不出來。

除了這些德裔美國人之外還有一群人也有很大的嫌疑,就是美國的猶大人。

在20世紀初期,美國人關于猶大人的看法是建立在早期基督教對猶大人的敵對描述之上的,并且對之加以發揮。“猶大人控制着美國的商業”、“猶大人引起經濟衰退”等觀念,尤其是夏洛克式的陳詞濫調,在19世紀末期時就已經很明顯了。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第一次反猶主義高潮時期,猶大人是“美國經濟的攫取者”、“破壞美國血統的種族上的賤民”、“國家的颠覆性的因素”等觀念甚嚣塵上,猶大人因而在美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遭到強烈的攻擊。

在日常生活的層面上,同過去那些招工告示曾寫明專要“新教徒”以排斥愛爾蘭人一樣,此時則寫明只要“基督徒”;在醫學界也出現了對猶大醫生(特別是牙醫和精神病醫生)規定限額的要求;房地産主制定公約:“希伯來的後裔免開尊口”;在美國約半數的州裏,根據基督教傳統的“禮拜日法律”将“禮拜日不得營業”的規定強加在猶大店主身上;度假旅館拒絕猶大人入住的問題依然很嚴重……

在1915—1932年間,美國建立的反猶組織有5個,1933年就建立起了9個反猶組織,1934—1939年的5年間,反猶組織竟發展到了105個,這還不包括西部和中西部較小城市的排猶組織。有不少反猶組織,其成員印刷并發放反猶大人的文學作品、報紙,某些反猶主義的報紙印刷精美、價格不菲,一看就知道背後有富裕的贊助商。

有些激進的反猶組織向猶大會堂掃射,針對猶大人的縱火與爆炸并不鮮見,牆壁上有反猶大的塗鴉,在全美各地的猶大墓地有數百座墓碑被推倒。

美國社會上的排猶思潮影響了政府的決策,在原時空的二戰前和二戰期間造成了美國政府對歐洲猶大人危險境遇的冷漠。20世紀30年代末期,歐洲地區的數百萬猶大人處于德國納茲的鐵蹄之下。當猶大難民為逃避納茲的迫害而紛紛逃離歐洲時,美國則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對猶大難民實行了排斥性的政策。1939年,滿載猶大難民的“聖路易斯”號客輪駛入紐約港灣,滿懷希望的猶大難民們激動地看着海岸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和川流不息的車輛,渴望盡快上岸開始新的生活,然而經過與美國移民局官員交涉後,卻被拒絕上岸。走投無路的猶大難民們不得不離去,結果在返回歐洲的途中“聖路易斯”號客輪被德國潛艇擊沉,所有難民無一人生還。

當時,對于納茲屠殺猶大人,包括《紐約時報》在內的美國新聞媒體都沒有進行報道,基督教會、政界、知識界對此也都保持沉默。

而如今歐洲的猶大人跟德國串通一氣,連帶美國的猶大人也跟德國眉來眼去。

相關推薦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