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九章 空空導彈(2)
導彈和火箭發射在很長一段時間都十分危險。比如早期的導彈和火箭,因為當時的技術限制,采用的燃料都是高腐蝕性而且極易燃燒爆炸的不穩定材料,稍不注意就可能釀成可怕的事故。哪怕到後世,火箭和導彈的燃料加注過程也絕不是鬧着玩的。
二戰期間,德國采用火箭發動機的ME163“彗星”式截擊機就事故頻發。和普通戰機不一樣,一旦燃料箱發生洩露,臨近燃料箱的座艙內的飛行員就會被高腐蝕性的劇毒燃料溶解!因燃料爆炸而損失的彗星飛機比被敵人擊落的還要多。
因此雅尼克打心底不怎麽喜歡液體燃料。“固體推進劑的研究怎麽樣了?”液體燃料事故頻發,二戰德軍想改成固體燃料,因戰争結束未能成行。
最早的固體推進劑算是華夏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黑火藥。早在唐朝初,公元682年左右,煉丹家孫思邈所着《丹經》一書中就有黑火藥的配方。它是用15%的木炭作為燃燒劑,75%硝酸鉀作氧化劑。10%的硫磺既是燃燒劑又有粘結木炭和硝酸鉀的作用。
公元975年用黑火藥的火箭已作為一種武器在戰争中使用。13世紀這種火箭傳入阿拉伯國家,以後又傳到歐洲。
但是黑火藥能量低,強度差,不能制成較大的藥柱,燃燒時生成大量的煙和固體殘渣。使用黑火藥的固體火箭射程近、殺傷力小。現代導彈和火箭上已經難覓黑火藥的蹤影了。
随着工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各種固體推進劑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能夠成為推進劑的材料有很多,凡是能夠在沒有外界氧化劑存在的情況下發生不依賴于外力的持續燃燒,并能在燃燒期間産生大量高溫氣體分子或固體噴流的材料均有這個潛力。總體來說,燃燒是一種劇烈的快速放熱的氧化還原反應,因此推進劑自身必須要同時含有氧化劑和充當還原劑的燃燒劑。
氧化劑和燃燒劑都是固體的推進劑叫做固體推進劑。它們被制成符合設計要求的幾何形狀,澆鑄或充填在一個一端開口的容器內。當被點燃的時候,推進劑的化學能轉化成燃氣的熱能,在經過發動機噴管的時候,又部分轉化成動能,形成推力。
克雷默博士恭聲道。“複合固體推進劑還在研制當中,快的話不出一年就能研制成功。”
其實固體推進劑有現成的,就是子彈炮彈裏用的無煙火藥,也就是硝化棉。
硝化棉是一種纖維狀的物質,很難做成固定形狀的彈體裝藥,人們用粘稠的硝化甘油做增塑劑和硝化棉混合在一起便形成了雙基推進劑。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雙基推進劑都是固體火箭發動機的主要原料。
硝化棉和硝化甘油本身都既包含氧化劑的成分又包含燃燒劑的成分。硝化棉有點兒富燃(燃燒劑的成分多一些),硝化甘油則有點兒富氧(氧化劑的成分多一些)。
原本它們兩個的配合是比較理想的。但是,随着對發動機性能要求的日益提高,這個經典搭配能夠産生的比沖已漸漸不能滿足需要(比沖是一個描述火箭發動機性能的重要物理量,其定義為單位重量的推進劑能夠帶來的動量的改變量。相同重量的燃料,比沖越高,能夠提供給的動量越大。)
猶豫了一下,克雷默博士又補充了一句。“可即使這種固體推進劑,性能上還是遜于液體推進劑。我們在研制固體推進劑的同時也在努力改善液體推進劑的長期貯存技術。”
液體推進劑的推力大,載荷能力強,技術上較為簡單。因此早期的彈道導彈普遍是液體的。但液體導彈的先天劣勢是不能長期貯存,而且運輸過程比較危險,稍有磕碰就會爆炸。随着液體燃料長期貯存技術的突破,燃料加注後可以保存多年,這樣就不需要在發射前加注燃料。
固體導彈的優勢在于機動靈活,劣勢在于投擲能力較差,因為固體燃料的比沖較低。固體火箭的價格較高,大型固體火箭研制困難,火箭長期保存後固體燃料存在老化的問題,而且檢測十分困難。
總的來說,液體導彈适用于技術水平達不到的時候,用較低的技術難度達到較高的技術指标。因此多用于早期彈道導彈,如V2,飛毛腿等。同時也用于對投擲能力要求比較高的遠程導彈和洲際導彈。而固體導彈的優勢在于快速反應,因此常用于機動發射的導彈和戰術短程導彈。
雅尼克有些無奈的嘆了口氣。“使用液體燃料一定要注意安全,千萬不能有一絲馬虎大意。”即便他再怎麽用後世的知識努力推動科技發展,也不可能一下子飛躍二三十年,還是得循序漸進。
叮囑了一番後談起了空空導彈的制導模式。這款X-4空空導彈的制導方式與現代空空導彈的紅外/雷達制導方式不同,它由飛行員目視引導,并用手動控制。不過BF-109、FW-190這樣的單座戰鬥機,飛行員很難同時控制飛機和導彈。所以X-4只能部署到多座飛機使用。
X-4彈體中後部有4片大的,X形布置的後掠彈翼。其中兩片彈翼頂端有放線筒,原時空的設計是筒內儲存着5500米長的銅質細導線,現在改成了光纖。
導線另一端連接飛機上的控制器。戰鬥時,飛行員像操縱游戲手柄那樣,遙控導彈俯仰和偏航,使其飛向目标。導彈最大飛行速度1152千米/小時,攻擊距離1500-2500米之間。這已經超出重機槍有效火力範圍,足夠用了。
原時空的這款導彈有三種起爆方式:一是觸發引信;二是飛行員手動引爆;三是當時很先進,被稱為“克拉尼奇”的聲感近炸引信。
因為當時的德國沒有研發出無線電近炸引信,只能用聲感近炸引信代替。
聲感近炸引信利用多普勒頻移原理激發,德軍将其頻率設定到200赫茲,正是B-17轟炸機引擎的轟鳴聲。引信激活距離約40米,啓動距離7米,只要飛行員将導彈引導到飛機附近就能炸毀它,非常有效。
而現在德軍已經裝備了無線電近炸引信,也就不需要這種聲感近炸引信。
雅尼克向克雷默博士簡單描述了紅外/雷達制導的原理,克雷默博士大受啓發,表示會立刻着手研發。
不過即使短時間內研發成功,雅尼克也沒打算将紅外/雷達空空導彈投入到這場戰争中。
原時空第一代紅外空對空導彈典型産品是美國的AIM-9B“響尾蛇“、俄羅斯的K-13等導彈。第一代雷達空對空導彈典型産品是美國的“麻雀1“空空導彈。
第一代空對空導彈攻擊能力比較差,僅比航炮略為強些,當時某國流傳“導彈不如炮彈,空中還靠拼刺刀“的說法。
20世紀60年代第二代空對空導彈開始準備部隊。其中紅外空對空導彈代表産品有美國的AIM-9D“響尾蛇“、法國的馬特拉R530、俄羅斯的R-60T等。雷達制導空對空導彈代表産品有美國的“麻雀3A“(AIM-7E)導彈,英國的“火光“導彈。
由于導彈系統的可靠性差,美國空軍在越南戰場共發射麻雀3導彈589枚,僅有55枚命中目标,成功概率僅10%,同時,僅有一半數量的導彈能夠正常戰鬥執勤。
鑒于這般,雅尼克覺得怎麽也得發展到二代末期才能批量服役。
至于這場戰争,用這款X-4導彈就足夠了。它的生産工藝簡單,非熟練工經過簡單培訓後也能很快勝任。就算二戰德國在戰争後期資源極度匮乏的情況下,魯爾布萊克維德工廠在半年時間內就生産出1300枚導彈。
接着參觀了地對空導彈,空艦導彈,反輻射導彈等等後雅尼克離開導彈研發中心,回到皇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