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38 章 北非戰役(6)

第四百三十八章 北非戰役(6)

韋維爾上将深知硬剛德軍裝甲部隊純粹就是找死,打算用巷戰将德軍消滅或是重創在開羅城中。

畢竟巷戰對于防守一方來說是有利的。守方熟悉地形,以暗攻明,處于防中有攻的主動地位,而攻方的坦克、裝甲車輛在狹窄道路下無法展開,極易被守方的反坦克兵器接近并擊毀。在攻守雙方短兵相接的空間裏,重型火炮和空中支援對己方部隊的作戰己難以起到支援。同時城市內廢墟、樓房、衆多管道,為守方創造了相當好的防禦條件。

在韋維爾上将的指揮下,守城軍隊積極的投入到了巷戰準備之中,安置街壘,在屋頂上堆壘沙袋,到處都建立起防禦陣地。

為了對付德軍的裝甲部隊,韋維爾上将還命人趕制燃燒彈。說好聽點是燃燒彈,不過是土制的燃燒瓶而已,往瓶子裏灌上汽油或高濃度烈酒,塞塊布條,就做出了再簡單不過的燃燒瓶。

這玩意最早出現在西班牙內戰中,原時空的蘇芬戰争裏芬蘭士兵将其發揚光大,還起了個“莫洛托夫雞尾酒”的名字,狠狠痛擊了蘇軍。這時空因為德國向芬蘭支援各種反坦克武器,芬蘭士兵也沒用上這種燃燒瓶。畢竟只有在沒有其他反坦克武器的情況下,燃燒瓶才成為沒有辦法的近身反坦克武器。

它的使用方法也很簡單,丢向坦克引擎蓋區域便可。對于二戰大部分仍使用汽油機的坦克,一旦燃燒的液體流入引擎室,遇到油管滴漏,肯定是發動機起火跑不了。大部分缺乏引擎室自動滅火裝置的坦克,一旦引擎起火,對于乘員組無疑是個需要在槍林彈火中探出身子,拿着滅火器滅火的送命差事。(二戰中也有少數坦克裝備了滅火系統,比如虎式坦克,在發動機隔艙裏裝有一個自動滅火系統,雙金屬自動調溫器裝置在120攝氏度時啓動檢測,觸發二氧化碳滅火。)

其次,因為燃燒瓶中的液态燃料燃燒溫度并不高(可以添加鎂粉或者鋁熱劑增加燃燒溫度),但容易産生大量不充分燃燒的黑煙,大部分在引擎蓋吸氣的引擎将會因煙霧或油料進入燃燒室,或堵塞濾清系統而缺氧停工。

這些失去機動力的坦克,只要不是在《狂怒》的片場,都意味着離被摧毀不遠。

經過日夜不停的趕制,開羅城內囤積的燃燒瓶的數量達到守城士兵人手一只。

除此之外他們還有一種威力強大的秘密武器:74號反坦克手榴彈,俗稱“黏性炸彈”。

由于坦克在戰鬥時往往在高速運動,很難将手榴彈扔到坦克上。而碰炸引信又過于危險,因此英軍的設計人員突發奇想:如果在手榴彈上塗滿強力膠,不就能把手榴彈粘在坦克上引爆了嗎?

在這種奇特的腦洞下74號反坦克手榴彈被研發出來,它屬于有柄手榴彈,戰鬥部為球形,內部有一個玻璃球,其中載有約1.25磅(約0.57公斤)的硝酸甘油。玻璃球被一層彈力織物包着,彈力織物外層還塗上一些黏鳥膠。因為使用了黏鳥膠的緣故,它才得到“黏性炸彈”的綽號。

它的外殼由兩個空心的金屬半球體制成,玻璃球接着就放入外殼,外部有木制手柄固定它的位置,裏面還有一個5秒的導火線。木制手柄上還有兩支針和一個杠杆,第一支針拉出時,外殼脫落,而第二支針則啓動它的引爆機制。

該手榴彈的設計有缺陷,使用者被建議移動到坦克附近,并把它黏到其裝甲上,而不是從遠處抛上坦克車體。因在投擲的過程中,黏膠很容易黏上使用者的制服。

這種黏鳥膠相當的牢固,不少新兵在操作時經常還未開始使用,該手榴彈就和衣服褲子牢牢地粘在了一起,人力根本無法脫身。一位國土警衛隊的隊員就在日記中這樣記載:“練習時,有投彈手将手雷與褲子緊緊粘在一起,最後他只能脫下褲子才得以擺脫。”

另外就是該手雷必須要粘在光滑的坦克表面才能使用,但在實戰中不可能會出現外表幹淨整潔的坦克外殼。這使得士兵只能在極近距離,盡快地選擇一處光滑的表面實施爆破,難度可想而知;另外這款手雷的引信時間只有5秒,如果士兵近距離投擲後,5秒之內不能及時撤離,那麽基本上就是非死即傷的下場。

為了保證士兵的安全,英軍最後想出了一個奇特的戰術:作戰時,士兵一手拿毛巾,一手拿手雷躲在事先隐藏好的彈坑中,當敵軍坦克經過時,迅速用毛巾擦拭坦克的一處外殼,然後将手雷粘在此處後迅速撤離即可。這項操作十分考驗士兵的靈巧程度和反應能力,稍有不慎士兵就會命喪黃泉。

許多部隊的軍需官都明确表示寧可用最為原始的反坦克方法去對付敵人的坦克,也不願意讓自己的士兵白白地去去送死。(就是這麽不靠譜的玩意原時空的英國整整生産了250萬枚。他們還将這些坑人的玩意分發給其他參戰國;澳大利亞軍隊,法國游擊隊等等均使用過這玩意。)

韋維爾上将也知道這玩意并不靠譜,才趕制的燃燒瓶。

除此之外還有英國人自己都嫌棄的博伊斯(BOYS)Mk I反坦克槍。這款反坦克步槍采用手動槍機,五發彈匣在機身上方,發射內藏鋼芯的13.9x99毫米穿甲彈。其威力只能在100米處只能擊穿21毫米厚鋼板,後坐力還大的要死,這一特點頗遭射手诟病。

至于反坦克炮,裝備最多的就是小有名氣的QF2磅反坦克炮。只是這玩意在設計時,考慮的根本不是這貨的反坦克性能如何,而是直接奔着省錢來考慮的。(因為有許多庫存的2磅炮彈,反坦克炮的設計就是奔着消耗這些炮彈去的。)

從紙面數據來看,QF2磅反坦克炮在二戰初期是最優秀的反坦克火炮。雖然在法國戰役中表現并不盡人意,但在北非戰役中大放異彩。

在北非戰場的諸多防禦戰裏,QF2磅反坦克炮都成為了隆美爾的噩夢。這些在預設陣地裏架設好的QF2磅反坦克炮本身十分低矮,放到陣地裏更是不易被發現,而其自身可以360°旋轉的優勢也讓他們非常容易瞄準那些在沙漠飙車的德國坦克,從而将其一個個擊毀。

尤其是在戰争初期,隆美爾所指揮的非洲軍團多半坦克都是二號坦克和三號坦克的時候,沖擊遍布QF2磅反坦克炮的英軍防禦陣地就變成一種作死的行為。面對這種高戰損隆美爾也不得不哀嘆,戰争在陣地戰時變成了殺人的戰争,而非機動作戰時的以摧毀對方技術兵器為主的戰争模式,他手頭為數不多的部隊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不得不敗下陣來,放棄了硬沖英軍防禦陣地這種不切實際的念頭。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

相關推薦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