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41 章 邺城之危

當遼東戰事還處于拉鋸階段的時候,劉和便開始針對氣勢洶洶的河東袁紹布局。當時袁紹正以卷席之勢接連攻下了上郡和河東兩地,引得各路勢力紛紛側目,就連關中的李傕和郭汜都震動不已,紛紛派人來跟袁紹聯絡。

劉和的布局,一開始顯得有些松散和雜亂無章,似乎是東一榔頭西一棒子,沒有什麽章法和要領,但等到袁紹三路兵馬圍攻河內的時候,威力卻逐漸顯現出來。現在回頭再看,才會發現這樣的布局更加高明,因為無法被人察覺,所以更顯高深莫測。

先說冀州方面太史慈、鮮于輔和青州田楷一起發動的突然攻擊。

冀州原本有四郡、五郡國,黃巾混亂結束之後,朝廷大範圍地裁撤郡國,原來的這些郡國便改置為郡,因此冀州便有九個郡。冀州向北渡過易水便是幽州,向西翻越太行山脈則是并州,向南渡過黃河是兖州,向東南方向則與青州的平原郡接壤,向西南翻過黑山則與司隸地區的河內郡接壤,向東則是茫茫渤海。

酸棗會盟之前,冀州歸于韓馥治理。酸棗會盟之後,袁紹被董卓安置在渤海郡,沒過多久袁紹便與公孫瓒暗中勾連,一起對付勢力根基不穩的韓馥,眼看韓馥就要将冀州讓給袁紹的時候,劉和橫插一杠子,阻止了這件事情。之後,冀州便被幾路勢力分而治之。再後來,劉和收拾了公孫瓒,将公孫瓒控制的冀州三郡奪了過來,冀州便成了南北分治的局面。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劉和實際控制着冀州北面的中山、河間、渤海、常山四郡,以及巨鹿郡和趙郡的北部,安平郡的大部分,而袁紹則控制着魏郡、清河郡,趙郡的大部分,巨鹿郡的南部,以及安平郡的小部分。

在這期間,不少人屢次建議劉和出兵南下,将袁紹所占的冀州之地全部奪過來,但劉和總是以時機不成熟為由而不采納。實際上,以劉和當時的實力,如果全力攻打袁紹,提前拿下整個冀州也不是很難,但劉和卻是将主要的兵力投放在了幽州的西北和遼東方向。

劉和之所以不急于将袁紹從冀州趕出去,主要基于兩個方面的考慮。

一是劉和覺得北方的胡人才是大漢的真正威脅,至于內部的各路軍閥,就算暫時割據,但各家在治理自己的地盤時基本上還是會把普通百姓當人看,而不是當成兩腳羊一樣對待。也就是說,劉和是站在漢民族與外族不同文明之間的沖突這個高度來思考和布局,所以他可以容忍袁紹占據着冀州南部這個局面。

二是劉和不願意過早地與曹操這個猛人直接對上。冀州向南過了黃河就是兖州,劉和如果将袁紹從冀州趕走,歷史上的官渡之戰可能就要提前發生,只不過原本的主角會從袁紹換成劉和。

劉和在軍事上的優勢有兩個方面,一是數量衆多、機動力強的騎兵,二是利用堅固防禦工事進行防守反擊。但這兩樣優勢在面對兖州曹操時,就要大打折扣。

首先,北方的騎兵一旦南渡黃河之後,因為兖州地區山地和水網的限制,騎兵機動力強的優勢就很難發揮出來。其次,如果劉和早早地拿下冀州,就會刺激曹操提前準備,在靠近黃河的沿岸修築大量的防禦工事,這樣劉和在以後對上曹操的時候,就要面臨一場又一場的攻堅戰。最後,劉和如果過早地将袁紹趕出冀州,就要大規模地征召士兵防守地盤,而一旦擴軍就會影響到劉和在幽州推行的經濟增長計劃。

因為上述種種原因,劉和一直忍耐着袁紹在冀州搞東搞西,頂多是在青州田楷危急的時候,讓鮮于輔從側面進行牽制,卻未曾真正與袁紹的部隊交手。

但是,不交手,不等于不想交手,更不等于不敢交手。太史慈和鮮于輔兩人悶在冀州好幾年,眼看着趙雲、張郃、徐榮、鮮于銀和徐晃在北方東征西讨,頻頻建功,雖然嘴上沒有怨言,可心裏也着急的很。

原本袁紹是以冀州防守為重點,光是邺城附近就布置了六萬重兵,如果再加上清河和趙郡的兵力,差不多有十萬之多。振威營和振武營加起來只有四萬兵馬,所以太史慈和鮮于輔一直隐忍不發,只在暗中默默關注着冀州南部袁軍的一舉一動。袁紹在冀州屢次努力,想要擴張地盤,都被劉和制止,無奈之下只得将突破口放在并州。

等到袁紹率領冀州一半兵力進入并州之後,留守的兵力便只剩下五萬人,一直等待機會的太史慈和鮮于輔不約而同地向劉和請示,想要飲馬黃河。

劉和覺得整頓冀州的時機基本成熟,于是給太史慈下令,讓他先跟黑山張燕聯系,然後尋找合适的機會将留守邺城的淳于瓊解決掉。

太史慈接到劉和的命令之後,很快就與張燕取得聯系,在成功說服張燕出兵并州之後,太史慈便着手對付冀州留守的袁軍。太史慈先給駐守渤海的鮮于輔去信,建議鮮于輔将兵馬暗中調動至安平境內,接着又給青州平原郡的田楷去信,讓田楷故意在靠近清河郡的地方與袁軍制造摩擦。

鮮于輔接到太史慈的書信之後,知道這是攻打袁軍的信號,于是将部隊分成三路,悄悄沿着绛水逆流而上,抵達了安平棘津城,然後埋伏在這裏,等候太史慈進一步的動作。

田楷與太史慈雖然互不隸屬,但當初振威營和振武營在他被袁紹“修理”的時候曾經出手相助,加之這次太史慈請田楷對付的便是老對頭,所以田楷欣然接受了太史慈的請求,派出五千兵馬從平原進入清河境內,接連攻占了幾座縣城。

留鎮魏郡的淳于瓊,是袁紹麾下資格最老的一個都督,他的地位不僅高于顏良、文醜、麹義、高覽這些武将,也比田豐、許攸、逢紀和郭圖這些謀士要高。當初袁紹還在洛陽時,淳于瓊便是袁紹的鐵哥們,與袁紹、曹操等人一起被漢靈帝擢升為“園八校尉”西。袁紹前往并州時,将冀州的大小事務托付給淳于瓊和郭圖、逢紀等人,其中淳于瓊主要負責軍事,郭圖和逢紀則主要負責政事,同時兼顧給淳于瓊出謀劃策。

在袁紹看來,自己留在冀州的班底和兵力應該可以應付各種突發事情,但他卻沒有想到逢紀和郭圖兩人其實貌合神離,而淳于瓊對于逢紀和郭圖兩人的指手畫腳也是很不感冒。

當田楷進攻清河的消息傳到邺城時,逢紀建議淳于瓊暫時不要出兵增援清河,等進攻河內的部隊收回來時,再去理會田楷,郭圖卻是完全相反的意見,他認為對于田楷這種挑釁的舉動,必須要盡快從重地打擊,不可姑息養奸。淳于瓊被兩個軍師吵得頭昏腦漲,便做下了一個兩不得罪的決定。他給駐守巨鹿和安平的部屬下令,讓這兩路部隊向着清河靠近巨鹿和魏郡的界橋一帶集結,靜觀田楷接下來的動作。

巨鹿和安平的袁軍移動到界橋附近後,太史慈立即率領振威營突入大陸澤以南,截斷了這一路袁軍後撤的道路。淳于瓊察覺了太史慈的意圖之後,急忙從邺城出兵,想要替界橋附近的袁軍解圍,結果趕往界橋增援的部隊在半路上遭受到鮮于輔率領的振武營襲擊,全軍覆滅。

鮮于輔吃掉這部增援的袁軍之後,與太史慈和田楷兩路兵馬一起合圍,将界橋附近的近萬袁軍死死圍住。

到了此時,邺城只剩下一萬兵力留守,而太史慈和鮮于輔出動的兵馬卻超過了三萬,如果加上田楷進入清河的部隊,圍困界橋的總兵力達到了四萬。淳于瓊不敢再從邺城派出兵力救援界橋,只能眼睜睜地看着被圍困在界橋附近的一萬部隊,因為糧草斷絕,最終向太史慈和鮮于輔集體投降。

太史慈和鮮于輔收拾了界橋這股袁軍之後,并不着急攻打邺城,而是細嚼慢咽地将邺城北面所有被袁軍占據的城池全都吃進肚裏,這才意猶未盡地朝着邺城而來。

淳于瓊做好了依托邺城進行死守的準備,雖然太史慈和鮮于輔出動了三萬兵力,但他還是有信心守住邺城,直到進攻河內的高覽部回援。

然而,令淳于瓊失望的是,太史慈和鮮于輔根本就沒有打算硬攻邺城,他們只是将部隊駐紮在邺城的外圍,分明是想跟邺城內的袁軍來一場持久的圍城之戰,直到城內守軍把所有糧食吃光,才會發動最後的一擊。

面對如此冷靜耐心的對手,淳于瓊徹底無法淡定了,就連逢紀和郭圖都想不出更好的辦法化解邺城的危機。淳于瓊無奈之下,只能向進攻河內的高覽發去回援的命令,同時還向河東的袁紹發去求救和認錯的書信。

太史慈和鮮于輔早已商量好了,他們的目标不是圍攻邺城,而是進攻河內的高覽部,所以就算發現了淳于瓊從邺城往外派人送信,也沒有捉拿,而是故意放這些報訊的人順利離開了邺城。

相關推薦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